海外代购,已经是现代中国人习以为常的消费形式。然而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监管,这片灰色地带早已被不法分子盯上。别有用心者甚至开辟出一条造假流水线,从中牟取的不法利益最高可达650%! 近日,第一财经实地探访发现,厂家制作一款高仿品,利润空间约在20%~30%之间;购买正品的代购者一般获10%左右的佣金收益,比如在欧美留学的人;而虚假代购通过上述工厂拿到高仿品,再当作从海外代购回来的正品卖给消费者。 目前市面上的高仿包有原款、原单、顶级高仿三个级别,价格区间分别在500元左右、900元左右、1500-2000元之间。其中顶级高仿的品相,非内行人完全无法辨别。 比如一款1.2万元的LV包,高仿品的价格在1200元左右,代购买入高仿品后再以约9000元价格假装是正品出售给消费者,利润率高达650%。 一位工作人员称,买下产品后,需要相关的发票证明,可以到指定地方去购买,有全套的发票、POS机单、物流单据等。 除了奢侈品,其他化妆品、食品等代购,也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此前便有人披露,有些代购到专柜现场只直播不买货,让柜姐介绍产品、打包、贴客户名字,忙活数小时后一单未买。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消费形式,但也埋下了不少陷阱。那么,我们该如何识别并规避网络时代的消费骗局?今天路上读书给大家推荐《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一起来学习保障财务安全的技巧吧。 1.自由市场不仅不理性,反而尽是些"愚弄"顾客的非理性诱饵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在自由市场的经济体系中,个人能通过理性决策实现互利共赢的交易,今天我们可能要反思一下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大部分经济学类的书籍告诉咱们,人们在市场中的购买行动,多数时候都是出于个人的理性选择。举个典型例子,你要去超市买苹果和橘子,但你口袋里只有那么点儿钱。这时候,你就需要根据水果的价格和个人喜好,来决定买多少苹果和橘子。 但是,仅这一个例子就能反应市场的真实情况吗?我们真的是在对商品价格作了理性判断后,再决定购买的吗?当然不是。自由市场会不断制造各种诱惑来抓住顾客的软肋。 不信你看一下我们身边的超市。回想下平时进超市,鸡蛋和牛奶是放在哪儿?是不是都被很刻意地摆在商店的最里面。你有没有想过,为啥不是摆在超市入口显眼处?这多方便消费者拎走就付款啊? 注意,此处就可以看出商家的良苦用心了!鸡蛋和牛奶是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买的必需品,放在超市最里面,也就是无形中要求每个顾客都必须逛完整个超市才能找到。你想想,你为了去拿鸡蛋和牛奶,是不是眼睛都要被沿途货架上的其他商品诱惑一番啊,各种各样"打折促销""买一赠一""商家馈赠"拼命向你招手,来啊来啊,快来买啊。 到最后,您拎着牛奶和鸡蛋去结账时候,购物车里是不是多出一堆您本来压根没计划买的东西?然后您还暗自窃喜,哎呀妈呀,今天可捡了不少便宜了! 更悲催的是,当我们在决定买还是不买的时候,也同样是被操纵着的。例如,那些卖蛋糕粉的公司就会试着诱发顾客潜意识里的想法,也就是搞点"自制"食品。所以,这些公司不光是把鸡蛋打进蛋糕粉,他们会让顾客自己打一个新鲜鸡蛋进去,然后弄得好像有了这个鸡蛋,再随便"搅一搅",一个蛋糕就做成了。 综上所述,我们以为在自由市场体系里,这个不受政府干预控制的自由交易场所,我们是自由而理性的选择,事实上,这个场所恰恰正是钓愚的理想之地,我们总是一而再而三地成功晋级为上钩者。 很高兴地告诉您,这就是本书所谓的"钓愚",让一个人去做一些有利于"渔夫"但不一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咱们稀里糊涂欢天喜地上钩,咱们正是作者所指的"愚人"。 2.广告商家往往编些深入人心的故事来引诱顾客上钩要想透彻地了解钓愚骗术,咱们大可从广告入手。另外,平时很享受"刷卡"的朋友,您可别走开哦,等会我也会告诉您,刷信用卡时,那些钓愚骗术如何不知不觉就把忽悠你把钱双手奉上的。 通常,我们大脑的思维是以一种故事性的方式来处理信息,经验老道的广告商家,他们很清楚这一点。 具体说来,我们的想法并不是无形的、抽象的,而是在大脑中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也就是说,这种思维模式包含了一唱一和两种声音。所以你大可以这样想,很多广告都在试图把你带入这种对话模式,或向你的大脑灌输各种故事,总而言之就一个目的:让你买单! 这么说您可能有点不够具体,咱们举个例子,博达大桥广告代理公司的前身是罗德·托马斯公司,他们曾推出一种名叫"新奇士"的橙子。这个"新奇士"的英文名"Sunkist"听起来像是"Sun kissed",翻译过来就是"光照充足的"的意思。 这名字一出,很多顾客就以为,哎,不错哦,这家公司卖的橙子想必都是光照充足的上等橙子吧。你看哈,在这里,"阳光""照耀"这些词语,一听就让人感到欢乐感到温暖,很能激发人们内心的积极情绪,自然而然地就引导顾客在思维中进行自我对话了。 其实这种钓愚骗术不只出现在你决定买什么的时候,往往你在选择买单方式的时候,也会遇到类似情况。很多朋友可能觉得,付现金还是刷卡,这好像没什么可纠结的:如果钱包里有现金,那就付现金;如果钱没带够,那就刷卡咯。 然而注意咯,事情可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刷卡还是付现金,可不一定是你自己选择的哦。您一定没注意到,当你准备结账时,一些细微的暗示就能左右一个人的买单方式。有调查显示,如果你因为钱不够而选择刷卡,那你有可能消费得更多。 心理学家理查德·范博伯阁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刷卡时留下的小费要比付现金时多13%。另一项研究表明,在商场购物时,相比没有卡只能付现金的顾客,那些刷卡的顾客买得更多。 从本质上讲,劝顾客刷"卡"买单的商家,都在卯足劲儿使用这种钓愚骗术,鼓动你刷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顾客往往会买的更多。 为什么那么多办信用卡的帅哥靓妹每天都在写字楼下热情洋溢地推销?为什么广告中成天都是办哪家银行信用卡看电影享受5折吃饭5折?这会儿您一定恍然大悟了。 说了这么多,还是开头咱们聊到的,从传统意义上讲,经济学类书籍都遗漏了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人们总是被操纵着去做各种对自身没啥好处的事情,也就是常说的"被忽悠"。无论是去购物还是听政客们发言,这种上当受骗的风险都是真实存在的! 对此,本书作者建议大家根据"50-30-20的规则"为自己做一个购物预算清单。 具体地讲,就是把开销分成3部分。其中,50%用来买"必需品",例如食物、洗涤用品和厕纸;30%用来买"想买的东西",例如新鞋、电影票和一顿美食;再把最后的20%存起来。 如果你能按照这个预算安排自己的日常消费,被忽悠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因为这种严格的花销控制会帮助你轻易抵制各种诱惑。 编辑:Gillian 排版:Gillian 路上读书,全球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