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广告销售老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综艺节目都是以快节奏对抗性来博取观众视野。
打开电视,要么是各路明星组团在各家卫视挑战各种游戏,要么就是一二三四线歌手同台竞技互相PK争夺霸主,更不乏明星与节目组互撕台上台下一片喧杂。
所有的综艺都在想方设法要悬念、要对抗、要博眼球,按照剧本拍综艺已经成为皇帝的新衣大家心照不宣呵呵一笑。终于,大家看累了浮躁的综N代,觉得需要歇歇脚、换换眼、要摆脱鸡飞狗跳的快综艺,呼唤洗涤心灵的慢综艺。
于是诗和远方竟然成为综艺的新热门,国宝和文化居然成为综艺的热话题,一时间慢综艺霸占荧屏,我们的综艺节目似乎一夜之间刮起了知书达理秀外慧中风,我们的观众似乎也成了闲适的田园生活和辉煌的历史过往的爱好者,慢综艺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文化、诗歌与远方,慢综艺的常见形态
1.传统文物展示类慢综艺
《国家宝藏》可以说是当下慢综艺的标杆性节目了。这是中央台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主要是讲述了27件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宝的故事。
这档节目播出后没多久便快速走红,甚至许多年轻人都开始自地宣传这个节目(和当年的《了不起的的挑战》有着相似的走红套路),在豆瓣的评分上共有三万多用户打出了9.2的高分。
《国家宝藏》的走红和当初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五千年前的文化宝物很容易唤起受众的集体认同感。大家愿意看这些寓教于乐的节目。
2.家风文化寻根类慢综艺
安徽卫视在继《百家姓》之后又办了一个与之类似的节目《家风中华》,要挖掘寻常百姓人家的故事,解读家风传世的密码。这似乎是与央视家风街采的一次回响。《家风中华》聚焦的是普通人家的家庭故事,具有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视感。
无独有偶,央视四套也在1月6日新上了《谢谢了,我的家》,与安徽卫视不同的是它们立足的是全球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广邀形形色色的嘉宾人物在节目中讲述的真实家庭故事,围绕每位嘉宾成长经历中与家人相关的故事展开访谈,从中挖掘家风对成长的重要意义。
家风类综艺节目归根到底展现的是大众一种文化寻根情结,想探索传统文化对家庭这样的小单位的塑造作用。
3.文化鉴赏类慢综艺
文化鉴赏类慢综艺的突然走红,可能和去年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有关,16岁的少女武亦姝也因在节目中的出彩表现,征服了广大观众。央视在《中国诗词大会》之后也紧跟着推出了《朗读者》,再次复制了《见字如面》的成功。
在央视的带领下,各大卫视也纷纷跟进,浙江卫视的《向上吧!诗歌》、江苏卫视的《成语中华》、安徽卫视的《少年国学派》、山东卫视的《国学小名士》,江苏卫视的《阅读·阅美》,无不向观众传达文化之美。
4.生活体验类慢综艺
生活体验类的慢综艺,本质上是对“慢生活”状态的一种追求,寻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生状态。
于是我们在《向往的生活》里看到了黄磊何炅在北京城郊过起了田野生活,在《中餐厅》里看到赵薇、黄晓明在泰国经营小餐厅;
在《亲爱的客栈》中刘涛易烊千玺在泸沽湖经营民宿;在《漂亮的房子》中看到吴彦祖冯德伦在各地改建特色民宿。这类综艺以其精致的美景、人气的嘉宾、恬淡的氛围营造,吸引了不少观众的追捧。
二、套路满满,慢综艺常见问题探究
慢综艺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慢综艺已经成为广为用户接受的娱乐模式呢?显然并非如此。因为看似暴火的慢综艺中,也藏着满满的套路。
在这些套路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慢综艺”带着浓浓的功利性,这些综艺大多数走的依旧是明星流量路线。《亲爱的客栈》和《青春旅社》直接瓜分了TFBOYS的两个男生;《漂亮的房子》更是吴彦祖的综艺首秀。除了明星外,所谓的“慢”节奏中还少不了博眼球的撕扯套路,人为营造冲突,制造各种热点话题,似乎也是违背了慢综艺的初衷。
总的来说慢综艺展示的慢生活其实更多的是现代都市人可遇而不可求的镜像,展现的只是现代的都市田园神话罢了,营造的幻象虽然美丽,但是细究下来也是虚伪做作。
慢综艺的另一个套路就是泛心灵鸡汤化严重。以《见字如面》、《朗读者》、《阅读·阅美》为例,他们在文章选取中,就有着浓浓的鸡汤化的倾向,而在后期制作中,更是注重强化这种温暖感动的鸡汤效果,初看确实感人,但是时间长了确实审美疲劳。而且慢综艺的节目模式基本一致,很难想室外真人秀那样充满未知因素,更加加剧了这种审美的疲态。
三、慢综艺霸屏,观众的选择还是规避风险的产物
慢综艺忽然间霸占了荧屏,这是一个自发的文化行为,还是政策的指导发挥了作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2017年年初的一份文件说起。这就是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意见指出宣传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要求各大电视台要“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这或许是文化类慢综艺兴起的政策基础,紧接着多档综艺被下线,再后来快综艺的代表《极限挑战》被停播。
种种迹象表明,现有的综艺模式似乎到了要调整的时候了,一味地刻意营造各种冲突,靠明星撕逼带话题,绝对不是当下综艺的主流方向。而慢综艺的适时兴起,可能正是各家电视台对综艺节目的一次微调,更是对市场的一次探索。
四、真情怀还是假文化,慢综艺会成为主流综艺模式吗
慢综艺的走红是我们的观众忽然之间热爱起文化了吗,恐怕并非如此。我并非是诋毁观众不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对电视这一载体传承文化的怀疑。
尼尔波兹曼很久之前就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电视对于画面的追求“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追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中。”换而言之,不要指望电视成为普及文化教育的工具。
而慢综艺的火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观众渴望文化的心理的一次迎合,我们在社会疲于奔命,我们遭遇各种困境,文化的抚慰作用不言而喻,对于文化的平等追求可能是我们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平等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我们抵抗这个社会的最后法宝。而文化类慢综艺的出现,恰好是我们展示自己文化情怀的最好的契机。
但是慢综艺所展示的文化,是以一种割裂的形式存在的。正如柯勒律治诗中所言,“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各家电视台的慢综艺所展示的文化节目看似丰富多彩,却是与社会语境相割裂的。观众无法从中取得系统性的文化知识,最终只能是一种徒有姿态的情感宣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