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24日 14:19 |
荧屏造星,有愈演愈烈之势。
最早的电视明星,大多是从青歌赛中走出的获胜者,如彭丽媛、殷秀梅、阎维文、毛阿敏、韦唯、宋祖英、张也、刘斌、王宏伟、谭晶等,他们在放飞梦想之时,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如今,他们仍活跃在歌坛上,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恒星。
近年出现了这样一个颇为引人注目、也与以往不同的现象:一些“草根”歌手或平头百姓,通过选秀节目,一鸣惊人,如民歌大王阿宝、盲人歌手杨光等。放眼域外,也时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如不久前红极一时的英国的“苏珊大妈”。
时下,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风起云涌,充斥荧屏,“草根”歌手可以一夜成名,“超女”、“快男”引来“粉丝”无数。但反观如今的选秀节目,剑走偏锋即可赢得眼球,旁门左道更能获得青睐,于是,偏离了艺术本身的热闹过后,曾经风光无限的胜者渐无声息,似流星迅速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多选秀节目本身也给人以黔驴技穷、穷途末路之感。
专业素质高于民间选手
青歌赛与选秀节目的最大不同,是专业与业余之分。虽然青歌赛亦有非职业歌手参赛,但他们的专业素质明显高于选秀歌手。就比赛本身而言,青歌赛是国家级正规的音乐赛事,参赛歌手均通过各地电视台的层层选拔,如过五关斩六将般地杀入决赛,他们专业技巧过硬,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推出了一批新歌,如《十五的月亮》、《黄土高坡》、《我们是黄河泰山》、《中华民谣》、《楼兰姑娘》、《开满鲜花的月亮》、《北京的桥》、《懂你》等,曾风靡一时,至今仍是经典之作。可以说,青歌赛已成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向导。
而各式各样的选秀节目,则是以大众娱乐为目的。其突出的特点,是在报名时取消了以往各种专业性的条件限制,号称“零门槛”,只设年龄限制,鼓励普通人参与,给每个人一个展示的舞台。其实很多人内心中都对五光十色的娱乐圈充满了向往,而这种选秀节目,就为一些怀揣演艺梦的普通人铺就了一条星光大道。于是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踊跃参与,或一试身手,或成为疯狂“粉丝”。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不懂乐理,只是模仿唱几首歌。这样的选秀节目主要不是为选拔人才,而是为了娱乐大众,如走中性路线的“女哥”、男扮女装的“伪娘”等,以赢得较高收视率,其商业目的远远高于艺术本身。因而这种选秀的胜出者,完全无法与青歌赛的优胜者相比。除了早期的“超女”还在圈里发展外,更多的只是热闹一时,无法在声乐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很多艺术家都劝诫青年人,不要幻想通过选秀而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词作家宋小明即说:“成功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毕竟真正的成功还是要实力来说话的。”
文化素养决定发展后劲
“综合素质考核”尤其是学者余秋雨的点评,曾被认为是青歌赛的收视“法宝”,虽然主办方认为其喧宾夺主有悖初衷,但无论如何这种设置却为青歌赛增添了文化气息。今年第十四届青歌赛团体赛取消综合素质考核环节,即遭到观众反对,个人赛中又恢复了这一环节,可见专业素质之外,文化素养之重要。
应该看到,增加“素质考核”,体现了对参数选手有一个全面要求,因为“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青年歌手今后的发展。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娱乐化”来否定“素质考核”,更不能把“素质考核”与“专业性”对立起来。从提升“青歌赛”的关注度而言,增设“素质考核”以及余秋雨的精彩点评受到观众的好评,给观众带来了不少知识和乐趣,并成为“青歌赛”的一个文化符号,这是很有说服力的。音乐评论家金兆钧认为,虽然个别选手特别是原生态歌手表现不尽如人意,暴露出文化知识的不足,但青歌赛对选手的文化要求,是值得肯定的。
反观某些选秀节目,其亮点无非是选手讨好观众和“粉丝”的一点小技巧,加上“毒舌”评委尖酸刻薄的恶评,个别选秀节目甚至为了收视率而公然造假,低俗、庸俗。虽然选秀为娱乐圈增加了很多新人,并为平民百姓提供了机遇,但也造成娱乐圈新人爆增却良莠不齐,浮躁和急功近利倾向凸现。
只能说,选秀改变了娱乐圈以往的选拔方式,但却不是人才选拔的主渠道。
公正权威胜过现场PK
青歌赛的权威性是大众公认的。
因是国家顶级音乐赛事,加之是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因而青歌赛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得到了一致肯定。而选秀节目的现场PK,虽然因观众的参与而显得热闹非凡,但其随意性和偶然性,使得节目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公信度也必然大打折扣。
著名舞蹈学家冯双白表示,目前,除了演艺行业外,其他社会领域内也出现了竞相效仿“选秀”形式的苗头,比如某些地方用短信的方式评选优秀教师或公务员,仿佛什么评选都可以像选明星那样,都是一场“娱乐”,似乎这是唯一能引发参与者兴致的活动,不如此就无法赢得选票,这就容易造成认识上的误区。另外,当前各种“选秀”节目的标准也不稳定,今天一种明天又一种,对一个人的评价可以极其随意,没有恒常的尺度可以遵循。其实,每个民族都既有传统的评判和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也有现代社会公认的价值取向,如果将各种表面的、虚夸的东西作为尺度,就会引起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加重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情绪。
当然,不得不承认,在众多选秀节目的“围攻”下,历经26年的青歌赛,近年来对观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收视率及影响力均不及以前。究其原因,大概有几个方面——
一是形式老化。有观众认为青歌赛不如普通人都能够一展身手的选秀节目具有亲和力、吸引力。二是好歌少,难以流传。就像电影的类型片一样,青歌赛上的歌曲也统一到一个路子上,就是讲难度、飙高音、炫技巧、拼唱功,久而久之就会类型化。这样的话,虽然歌曲的完整性保持得较好,但是事实上作为一支歌曲最基本的流畅性、传唱性、通俗易懂性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它疏离了一支歌曲得以流传的条件,因此似乎只能或者限于在比赛中唱响一时,过后就忘,或者老百姓根本就学不会、驾驭不了,从而没有人愿意学、愿意唱,导致近年来的大量参赛歌曲基本上都没有能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三是流行歌曲创作疲软。从前内地流行歌曲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还能从参赛歌手演唱的曲目中,挑选出一些可以传唱的通俗歌曲。但是现在面对海外音乐的大举入侵,职业歌坛创作的如火如荼,参赛选手演绎的歌曲无论从旋律走向、歌词意境、编曲风格上,都无法让年轻歌迷满意,根本不具备市场化的“流行潜质”。
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是:网络正在颠覆以往的一些规则。比如网络歌手这一“草根”群体,自己写,自己唱,唱草根阶层的声音,具有一种源于民间的生命力。《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丁香花》……如果让青歌赛权威们来评说,技术和功夫上的欠缺可能很多,但民众就是喜欢。优美的旋律、朴实的表达,都是迅速征服听众的绝招,这也是网络能够成为众多有着音乐梦想的年轻人的舞台的原因,这对于青歌赛当然是强有力的挑战。
看来,怎样把青歌赛的创意、规则、奖项设置与观众意向、时代背景乃至市场规律挂起钩来,从形式上搭起观众认可的崭新台面,从内容上逐步回归“音乐本身”,走出老套路,是青歌赛需要逐一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相信青歌赛会进一步赢得人气,也会让那些低俗的选秀节目无处容身。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