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贸易保护升级 倒逼“中国制造”转型

来源:荆楚网-楚天金报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16日 14:14 

   鲜有人知,一台标有“中国制造”的美国苹果公司的ipod播放器,在发达国家市场零售价格是299美元,其中160美元是美国设计、运销和零售企业获得,中国组装厂仅获得每台4美元的加工费。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取订单的中国外贸,正在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发生转移。如何让“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是中国政府面临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在“中国制造”产品中,中国企业往往获得的只是最低端的加工费,品牌、设计、技术等都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手中。往往,“中国制造”的绝大多数利润被他们赚走。

  尽管中国出口额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国制造”仍然是“大而不强”。受制于人的同时,“中国制造”缺乏核心竞争力。

  面对贸易保护的升级,“中国制造”亟需转型。

  远称不上“贸易强国”

  去年年底,由商务部和4家行业协会委托制作的一则“中国制造”的广告在美国CNN播出。这则广告集中展示了“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的身影:运动员脚上的跑鞋、日常使用的电器、时尚人士手中的MP3、模特身上的服装,与这些产品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的科技、欧洲的风尚、硅谷的软件、法国的品牌。广告目的很明显,希望西方国家民众了解,“中国制造”其实是“与中国一起制造”。

  在很多产品的国际分工中,中国仅仅是处于加工生产环节,利润空间有限。据经济学家统计,在全球生产链中,一件产品的分工大致是:研发占40%,采购占5%,制造占10%,营销占30%,分销占5%,服务占10%。

  一台标有“中国制造”的美国苹果公司的ipod播放器,在发达国家市场零售价格是299美元,其中160美元是美国设计、运销和零售企业获得,中国组装厂仅获得每台4美元的加工费。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平均价格约为9.9美元,而制作这个芭比娃娃的中国企业只能拿到35美分加工费。

  “中国制造”一般都缺乏自主技术和品牌优势,主要靠低廉的价格取胜,具有很高的替代性。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仍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定价权。

  中国出口产品中,主要是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则大多属于加工贸易,而且多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所生产。

  对于“中国出口夺冠”、“中国制造超过日本”,众多专家学者的反应是冷静和理智。“只能说中国已成为贸易大国,但从出口产品的结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来看,中国还远称不上‘贸易强国’。”贸易专家称。

  面临“订单流失”危机

  “只要我们一涨价,客户马上就会将订单转到东南亚等地区。一旦订单发生转移,就会导致致命的问题。”一家珠宝饰品加工企业老板称,劳动力成本上升已经导致产品价格优势削弱,“去年就因价格谈不拢失去了欧盟的一个大单”。“订单转移”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危机。越南、印度、孟加拉等东南亚新兴国家正以低成本优势威胁着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越南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且正在大力效仿中国模式,推动制造业发展。据称,越南工人工资平均每月不到六七百元人民币。2009年3月,日本数码相机镜头加工商豪雅(HOYA)就关闭了在上海的工厂,集体搬迁到越南。

  印度也拥有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且其用工成本更为低廉。据美国《商业周刊》的调查,印度工人的月工资只有100到200美元。

  在孟加拉国,服装已经成为最大的出口收入来源。2007年起,孟加拉国就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成衣出口国家。

  30年来,中国承接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通过大量农村涌入城市的廉价劳动力,使得“中国制造”以价格优势占领市场。中国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对外需依存度高的出口模式,也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

  而现在,固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面临衰退,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为“有限剩余”,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成为过去。

  我国一直依赖的低成本优势已明显减弱,由此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在一步步丧失。有关统计称,去年“中国制造”成本低廉度排名已从全球第4位降至第6位。

  倒逼“中国制造”转型

  “中国制造”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紧急关头。“世界工厂”的转型,要求中国出口结构从低端向高端优化。

  对于现在欧美贸易保护主义的强势抬头,中国制造企业应该自我提升,改变传统的出口模式。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也给了中国制造企业进行自我调整的“外在动力”。

  商务部有关人士称,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鼓励外贸企业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避免低价竞争,但是顺境之下很少企业主动积极转型,现在的“逆境”则倒逼外贸企业转型。

  只有这样,才能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逆境中把“中国制造”做优做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和韩国,也都曾是世界上贸易摩擦的高发国家。而日韩两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在产品研发上下足了功夫,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避免低价竞争,从而保证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顺利地度过了贸易摩擦阻碍出口经济和出口企业成长艰难期。

  可喜的是,金融危机之后,国内一些贸易加工企业已经开始注意转型,自主设计、创建自己的品牌,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不过,“中国制造”转型之路依然漫长。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外贸发展目标,未来中国外贸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是继续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说,只有真正成为“贸易强国”,中国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风险才能得到改善。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