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6日 09:20 |
78年前,奥尔德斯·赫胥黎发表了《美丽新世界》;35年前,尼尔·波兹曼发表了《娱乐至死》;如今,安德鲁·基恩的《网民的狂欢》中文版面世。这3本书都共同指向一个命题: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不同的是,赫胥黎说流水线将毁掉我们,波兹曼认为是娱乐,基恩则指向了网络。如今看来,我们并未被前两者毁灭,那网络会吗?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写道:“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基恩将娱乐改为了网络,他在《网民的狂欢》中写道:“伴随着网络的繁盛,愚昧和低品位,个人主义和极权统治也大量涌现。”
无独有偶,美国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因去年也发表了《最愚蠢的一代》,其副标题为“数字时代如何使美国青年变得愚蠢并威胁我们的未来,或不要相信任何三十岁以下的人”。
和鲍尔莱因教授不同,基恩是业内人士,20世纪90年代第一轮网络“淘金热”时的“弄潮儿”。他创立了Audiocafe音乐网,梦想是“让世界充满音乐”。他希望人们能在笔记本电脑上听到鲍勃·迪伦的全部音乐,在手机上下载到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然而,他失望了。2004年,他发现新兴网络欢迎的是网民的原创音乐,而不是《勃兰登堡协奏曲》或鲍勃·迪伦的摇滚乐,优雅流畅的音乐被不堪入耳的杂音所取代。之后,他开始关注Web2.0革命,他觉得不仅是音乐变了,广播、电视、报纸、电影都变了,他在书中列举了这些领域种种让他担忧的状况,他担心所有文化产业都将“寿终正寝”。
这是一部容易引起争议的书。甚至,对这本书的评论都会引发争议。媒体人王小峰在博客上发表了《我真希望这本书是我写的》的文章,称“这本书中的观点99%我都赞同”,随即遭到了一片口水围攻。
推荐理由:在本书写就时,twitter还没火;在本书中文版推出时,微博正在各大门户网站大行其道。短短3年,书中许多让基恩痛心的案例似乎有了最新版本,而谁也不知道3年后又是什么技术会让他痛心。但他提出的问题却有待人们思考:能否有更多的控制手段来避免技术的负面影响?78年来,35年来,3年来,从《美丽新世界》,到《娱乐至死》,到《网民的狂欢》,丧钟为谁而鸣?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