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大学生村官发网帖呼吁帮助找水源

来源:《贵州日报》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14日 09:17 

     黄平县谷陇镇里长村一名大学生“村官”撰写的网帖受到网友高度关注,吸引包括专业救援队在内的众多志愿者前来贵州抗旱救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场爱心集结,是人们在灾难面前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最好诠释。

  旱区的村民们,面对志愿者涌来的爱心,一定很欣慰:这次,他们又一次触摸到了散发滚烫热度的关爱。

  同时,通过百年难遇的干旱,越来越多的人也更深刻理解和同情旱区的困境。

  3月20日,贵阳下了一场雨,很多人都为此兴奋:他们知道,这场雨能滋润干涸已久的村庄,能润泽焦渴的面孔。

  有个周末,记者在邻居突然着急上火地找了修理工去工厂。据说接到工人报告,卫生间厕所漏了。邻居扔下一句话:到处都干得不行,没水喝,我这边怎么好意思浪费水呢?



  3月21日,300名志愿者参与了公益活动“饮水思源——贵阳水环境调查市民行动”。

  他们将对贵阳市98条河流的周边生态环境、污染源情况等水环境状况进行调查。

  许多志愿者沿着自己调查的河流走了一天以后,才真切体悟到,原来每天喝的水,根是在各个乡村延伸的。

  如果我们不帮助乡村一起发展,我们将无法真正改变生态环境。

  在3月27日晚上,到底有多少贵阳市民与全球6000多个城市的市民一起参加“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从熄灯的广场聚会上,活跃的市民身影来看,这样的活动是深入人心的。因为,眼前的旱灾赋予了这样的环保活动以最现实的意义。

  在灾难面前,在自然面前,我们是血肉相连的。

  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紧握彼此的双手,战胜困难,共建家园。志愿者正在钉“保护点”,做探洞前的准备。

  翁锐是黄平县谷陇镇里长村一名大学生“村官”。

  因为大旱,里长村已经连续几个月天干地旱了。赖以生存的水源越来越少,水井也渐渐干涸。

  看到村民们每天为了一桶水要走上几公里的路,翁锐觉得很心焦。

  2008年大学毕业后,她作为省委组织部选调生来到这里工作。

  没想到刚到就碰到了旱灾。

  3月17日,翁锐拿起相机,跟着村支书,还有四个村民出发去半山腰的一个山洞找水。

  据说,有村民曾发现那里有水。



  于是,3月18日,翁锐将此次经历撰写成网帖,呼吁网友们帮助灾民寻找水源。

  傍晚6点,她吃饭前瞄了一眼帖子,点击率是200。

  吃完饭——15分钟后,她一看帖子,大吃一惊,点击率已经哗啦啦地飙升到2000了。

  而令她更加意想不到的是,该帖子不但引起了各大门户网站的关注,还引来了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以及网友们对西南地区旱灾的各种救援大行动……

吹响爱心“集结号”



  从3月19日开始,翁锐接到了四面八方志愿者的咨询电话。

  石家庄的网友远山凝碧根据她的帖子续发了《黔东南洞穴找水纪实请网友献计献策》一帖,号召更多懂探洞技术的网友参与其中。

  帖子一出,立马获得了数万的点击率关注。到3月31日,该帖子的点击率达到30多万。

  汹涌的热潮使得天涯社区编辑部再也不能袖手旁观。

  3月24日,他们以翁锐呼吁为里长村取水为由头,发起了关心西南干旱村庄的志愿者行动。标题是:“你的村庄缺水吗?我们帮你探洞找水源。”

  很快,一张志愿者救助的爱心网从石家庄、北京、上海、广州、澳门……一直铺展到贵州的里长村。

  石家庄网友远山凝碧看到求助帖后,便与北京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贵州支队取得联系。贵州支队研究后认为可以帮上忙。

  于是远山凝碧就立即回帖,说可以提供帮助。

  3月19日晚,贵州支队的志愿者大漠孤雁坐上火车,踏上去里长村了解旱情的征途。

  他把沿途的灾情都收集起来,以便通知更多的志愿者,去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

  村里来了专业探洞队

  队员来自全国各地,远在澳门和重庆的朋友也积极加入了这个队伍。他们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工具和仪器,并自筹资金,为村民找水。

  3月19日,贵阳市林业绿化局的程广源也接到了北京朋友来的电话,告诉他黔东南有村民需要探洞取水。

  程广源是个探洞的业余爱好者,2005年就加入贵州省洞穴协会,每年20多公里的探洞经历让他在这方面经验非常丰富。探洞,在大旱天气,正是贵州喀斯特地貌寻找水源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他早就坐不住了。每次看到报道上说,农民们拿着麻绳就进洞找水,架着颤巍巍的木楼梯去深深的洞穴里取水,他心里就发紧:太危险了。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加入到抗旱的志愿者大军中。

  3月20日大早,程广源带上探洞的装备,约了两个的士司机朋友,作为志愿者,开着自己的车去了谷陇镇。联系上当地政府,他们就直奔洞口。县里的领导,翁锐,村民们都在那里,热情非凡地迎接他们三个志愿者。

  进入这个洞的难点在第三层悬空的竖井上,必需要很专业的设备才能下去。

  程广源熟练掌握的SRT技术很适合下竖井。这项百年前由法国人发明的单绳上升下降技术因使用方便、安全、成本低,目前广泛地应用于探洞活动。

  下洞前,程广源告诉村民,他能做到的是:描绘地图,标出大概的水量以及采样。这三项工作能帮助设计取水的方案。至于如何把水取出来,已经超出了他的专业范围,必需请其他专家协作。

  换上装备,程广源看了看表:正好4点。他和朋友下到黑呼呼的洞穴中。下到第二层洞,摸索着走了300米,来到第三层洞。洞口很小,只有50公分高,30公分宽。他发现自己站在了葫芦口——这是个葫芦型的竖井,有35米深。

  程广源装上SRT设备,速降到葫芦底,并没发现传说中拳头那样冒出来的水源--喀斯特地形的水就是这样,来去很难说,受地表水影响大。

  程广源略略有些失望,决定再帮村民找找。仔细搜寻了30多米,才发现有浅浅的水流痕迹。再一看,水被岩石遮住。水量虽然不大,但依他的经验判断,通过蓄积可以形成水池。

  出洞时,晚上9点,天已经全黑了。焦急的村民一下就围上来——已经缺水了那么久,水的讯息是如此的珍贵。

  程广源说,有水。大家一下子兴奋起来。面对这样的沸腾,程广源却不得不冷静下来:从竖井里如何取水,会不会对整个地下水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是程广源的专业范围无法应对的。

  从里长村回到贵阳后,程广源一直在跟网友们商量如何安装工程梯,也一直在考虑如何组织力量培训更多的村民以最简便的装备安全进入洞穴。

  他是一个全国性网站驴友论坛探洞版的版主,为此,程广源发动了身边所有会探洞技术的朋友,捐“技术”捐款:远在澳门和重庆的朋友也积极加入了这个阵营,准备和程广源一起去里长村安装工程梯。

  取水方案大家帮

  贵州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在一篇关于取水方案的求助帖中,网友们不仅开动脑筋建言献策,还各尽所能,出钱、出力、出技术、出设备,一场爱心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程广源把探洞的经历发到了网上,绘出了地形图,提供了相关数据,供网友们做取水方案时参考。一时间,探讨取水方案的跟帖达数百张之多。

  网友们发现,在贵州有很多情况类似的缺水山村,山上基本都有洞,而洞里大多数都有水。怎么把水成本低廉地引上来,又尽量避免日后维护的麻烦,并且不会危害地下生态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网友们力图设计出一个妥当的方案,能够为其他缺水的村子做参考,帮助更多的老乡,展开自救互救。

  不会探洞也不会取水的网友,则根据方案所需的器材、资金各尽所能:有网友从广州寄给村里抽水泵,有人从上海寄去了进口管子,还有一些热心人士发起捐款……

  北京红十字会的蓝天救援队根据翁锐的求助帖子发起“北京市红十字水源行动”。他们携带搜寻装备和消毒器材,奔赴黄平县严重缺水的乡镇和村寨开展新水源勘查行动。还有几支志愿者队伍则活跃在晴隆、普安、毕节等缺水村庄。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