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听界》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8日 08:47 |
近年来,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坚持把“三贴近”原则作为提升报道质量,强化媒体公信力、引导力的切入点和归宿点,在机制创新方面做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传播理念由过去的“我让你知道什么”转变为现在的“你想知道什么我来告诉你”;内容选择上突出报道主体的新闻性、时代性,反映百姓的现实需求;形式上,杜绝大话、空话、套话,杜绝声画两张皮;采访作风上,提倡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多做调查研究工作,多掌握第一手材料,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发现新闻,激活创造力。
1.建立严格的新闻节目生产流程,严格报题、审片制度
新闻中心业务流程由报题批题——采写编辑——审稿——审片——播出——节目评估等环节组成。我们主要把好报题和审片两关。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召开值班主任制片人会,确定一天的报道重点,按照“三贴近”的原则甄选选题。那些社会关注高、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选题将会被放大了做,而一些工作类、行业类的选题则被要求做小,甚至被否决。有些新闻会加上链接的内容,或是在几个栏目同时做延伸式报道。其中,报题要经过栏目制片人和中心值班主任两关;发稿是三级审看制,即一篇报道要经由栏目制片人初审稿、中心值班主任终审稿、分管台长审片这三道关才能签发。通过这样严格的生产流程,严把新闻采制源头关和节目出口关。
2.建立创新、创优激励机制
通过定期评比好新闻、优秀记者、摄像,重奖在全国、江苏省新闻评比中的获奖者、栏目建设重收视率更重美誉度和影响力等一系列量化考核办法,新闻中心从个人到栏目形成了浓郁的创新氛围——记者要写出好新闻,栏目要创出名牌节目。
2010年,我们对主要栏目进行了改版创新,《江苏新时空》以规范和改进会议新闻为主;《有一说一》增加突发事件报道和监督类新闻;《新闻夜宴》《早安江苏》更加强化和关注民生。
改进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报道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也是创新的难点。根据江苏省有关部门的要求,我们在《江苏新时空》节目中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如,对主要领导活动和重要会议报道,我们不再是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亮点和政策点,有意识地在篇幅上有所压减;稿件也不再只是停留在通稿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挖掘与百姓相关的新闻内容,形成背景链接、个案剖析等组合式、掘进式报道,增加新闻的贴近性和可看性;对一般的会议或者部门性行业性会议,则完全遵循新闻性原则提炼新闻内容。
3.完善策划机制,建立智囊库、专家团,定期推出重份量报道
我们不只满足于日常的、常态的报道,而是有计划有针对地策划一些主题报道、重头报道、新闻行动等,以新闻报道的规模化来谋求和凸显舆论宣传的影响力。支撑这一切的,就是我们建立在智囊团基础上的策划机制。除有专门的企划部负责日常报道策划、节假日节目策划,我们还定期邀请江苏省委、省政府研究部门、相关主管部门领导、高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担任我们的顾问,围绕江苏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社会热点热门话题等,定期策划重点选题重点报道。
如:为激发全省人民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勇气,我们针对不同时间节点时江苏省的经济状况,及时有序地推出了系列报道《共克时艰,共度难关》、《危机中的奋进》以及大型新闻行动《敢拼才能赢》、《转型升级看发展》等,较好地反映了江苏各行各业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并在应对危机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又在新的阶段向着更高目标冲刺的心路历程和发展轨迹,播出后得到了领导、企业家和普通百姓的关注和认可。
再如:南京百姓关注城西高架桥建设,高架是拆是建,关系到整个城市交通格局的改变,政府是如何考虑的,百姓又有哪些想法和建议?在专家的提议下,《新闻夜宴》节目对此事给予了充分关注,对政策制定的原因、背景、过程、内容、意义、影响等进行深入详尽的报道分析,尽可能多地让市民群众看到问题的实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不同的利益群体形成共识,在政府和百姓之间架起了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4.完善并建立突发事件报道快速反应机制
对于突发事件,我们高度重视,从今年起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快速反应机制,由中心负责牵头成立应急指挥小组,各栏目以自愿报名形式选定一批优秀记者作为突发事件报道的首发记者,同时,对全省各市县电视台通联发稿系统进行再梳理,确保每遇突发事件,必争第一时间第一落点,力争直播报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操作理念也从原先对“我在现场”(强调本台记者发回的现场报道)的追求,转变为对“我播现场”的尽在掌握。也就是说,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已经摈除了“你的我的”这种门户之见,只要是能最快反映现场情况事态发展的信息来源,我们都愿意拿来,都可以引用,从而进一步拓宽了报道的空间。
2009年6月16日,如东洋口港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一储罐倾覆,造成两人死亡。我们在《江苏新时空》节目中首先使用了当地电视台传过来的画面,而没有空等本台记者的报道。
5.建立内部管理约束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采编人员队伍
一方面是严格内部管理。我们先后编订了《记者三十问》和新闻中心《员工手册》,以问答的形式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新闻操守、采访纪律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员工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提倡做什么,反对做什么,一目了然。譬如,为杜绝虚假新闻,《记者30问》的第23问强调:你对所有材料的真实性负责,这一点不允许有任何疑问;第29问写道:你不能和受访者或受访单位发生任何形式的经济往来,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铁的纪律!
另一方面,强化专业训练,定期分工种对编辑、记者、摄像等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致力于培养专业新闻从业人员。我们常说,其实我们的身边从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新闻的能力和精神。而这种能力与精神的养成一定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作支撑。
在实践中,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创新与导向的关系。创新的目的是让节目与观众贴近再贴近,但节目的贴近性一定要与导向的正确性一致;二是一档节目中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的比例。不能为追求贴近性而单纯地以负面报道来吸引眼球,那样只能放大负面的社会效果,是媒体不负责任的表现;三是影响力和低俗化之间的关系。媒体追求影响力,但不能靠低俗化的贴近去迎合观众,否则越“贴近”问题越大。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