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6月8日发表 《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与运用。白皮书指出,中国的网站十分注重为网民提供发表言论的服务,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 当前,互联网建设方兴未艾,一个开放、包容而又透明的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当下社会中,如何更好地依法保障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每一个国民有充分理由抱以期待和充满自豪。 社会解压阀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这是我国古代政治家的意识,其含义就是:自由表达是一种自然的社会需求,引导而不是压抑表达,就像治理江河不能堵只能疏一样,能够对社会起到一种疏导作用。现代社会科学从心理层面深刻揭示了自由表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霍桑试验表明,自由的表达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缓和生活中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 人民论坛的调查显示,70%的网民认为中国官员患有网络恐惧症。也就是说,不少官员对网民的自由表达存在非理性认识。不过,网络民意表达是公共言论和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在网络上的体现。网络的出现,使普通民众获得了一条更为迅捷和广阔的信息渠道,也使他们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 社会晴雨表 近几年来,从高层到地方各级,对互联网的影响力和互联网建设的重要性高度认同。中央领导同志在相关权威网站,一次次与网民在线交流;各地领导干部纷纷“触网”,以“拍砖”、“灌水”形式从博客、论坛中吸纳民意、采纳网民建议,这也是政治生态日趋良性与理性的表现。 当前我国网民总数已高达4.04亿,约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国目前互联网站多达323万个,2.2亿个博客用户……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建立政府门户网站4.5万多个,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 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这些成果,正是政府方面尊重民意、顺应时代潮流的结果。 网络舆论氛围是一个社会的“传导器”,凡是网络氛围开放的地方,其政治必然清明。值得欣慰的是,在亿万网民的直接参与下,借助于高科技时代的互联网平台,可以直接沟通政府的各级政府网站、信箱、论坛,已逐步成为政府沟通民意的最直接、最便捷的桥梁,而且有目共睹的是,部分社会矛盾因此得到纾解、部分网民意愿得到真心回应。 网民的尊严 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最首要的是普及互联网。我国有13亿人口,网民所占比例不过3成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网民比例。也正因如此,白皮书表示,我国努力在未来5年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45%,使更多人从互联网受益,这是值得欣慰的。 这需要从两方面加以捍卫。其一是降低资费。曾有报告显示,我国的互联网使用价格占收入水平的10%,这一比例是发达国家的10倍。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现在的上网资费、流量费用高,是限制我国无线网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如果资费不下降,即便农村普及了互联网,农民能不能上得起或者舍不舍得上网,也是个未知数。其二是捍卫网民的权益。毋庸讳言,当前网民的监督诉求十分强烈,他们以键盘为武器,忠实地履行自己的参与、表达和监督等等权利,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但遗憾的是,在有些地方,他们的权利不时受到凌辱,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应该看到,这一两年来,网络民意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至,网民已经把互联网当作一个硕大无朋的发言舞台、申诉平台、举报空间和监督利器。面对这些态势,可以说,在当前乃至以后,捍卫网民尊严,是互联网发展的基本伦理。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