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绑架自媒体的“伪碎片化”时代

2011/7/14 9:12:00 

文/方土豆
 
一上来就是两个云山雾罩的概念,还与时下最主流最正确的观点相左,“碎片化”、“自媒体”是几乎所有人都无可争议的互联网生态,何谈“伪”?想要挑战这些观点,你一定认为我们疯了。果真如此么?
 
“碎片化”本身就是一个没有明确含义的词汇,人们提及它时,常常用来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环境。但却只是一个形象化的表达,至于“碎片化”在这一语境下的具体含义,至今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在维基百科中,甚至没有“碎片化“词条,而与它对应的英文词条Fragmentation,是一个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的复杂词汇,也并未对它在媒体传播领域所代表的含义做出解释。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微博似乎是“碎片化”的典型代表,它有着碎片化的内容,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占用着我们碎片化的时间。
 
至于“自媒体”,在本文的最后你会明白,对于每个个体内容生产者而言,供我们在微博等社会化平台垦荒的田园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被信息节点把持的自媒体
 
不妨就从国内的微博谈起。
 
如果你在新浪或腾讯拥有账户的同时,也在使用饭否或Twitter,那么你一定知道这两类微博最显著的区别。除饭否之外国内的主流微博,都有一项“微创新”的功能叫做只评论不转发,表面看来这个功能很有用,很多用户都需要它,对于单个用户而言,使用微博时权限更大。但对于整个微博的信息传播,却存在问题。
 
“评论”这个词其实带有很浓厚的web1.0色彩,“无评论,不新闻”是网易新闻频道几年前提出的观点,以一条新闻为中心,用户对其展开评论。毫无疑问,评论是不具备传播性的,它只会出现在主贴的下方,新闻并未因用户的评论动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除非用户把网址链接发送给他的朋友,新闻才会得以传播。
 
Twitter早期,对于每一条信息只有一个操作,“Reply(回复)”,这一操作名为评论实为转发。因为用户对信息发表的回复,都会连带原来的信息形成新的一条信息发布在自己的页面上,并被关注自己的其他用户看到。Twitter的评论是必须转发的。后来又在用户的要求下,加入了“ReTweet”按钮,这是一个不加评论的转发按钮,供用户在无需评论的时候直接转发。
 
与更为传统的新闻评论相比较就很容易理解,国内微博的评论转发机制在方便部分用户的同时,是以牺牲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为代价的。事实上,微博的评论体系甚至不如很多新闻网站的评论体系完善,很多新闻网站都可以让评论的再评论呈现出嵌套的结构,而微博上的评论如果被回复,也只能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在主贴之下,也不利于集中讨论。在微博上,用户一旦开始评论,转发就会下降,而那些评论也不再有机会被传播,这是Web2.0向Web1.0的倒退。


 
网易新闻评论的再评论都可以盖很多楼
 
另一方面,“评论”意味着评论者和发布者的地位并不平等。当用户被评论时,他随时都有权利删除他不喜欢的评论,甚至对一条信息禁止评论。同时,当他删除某条信息时,其下的所有评论也都随之消失了,这与传统的BBS和新闻又有什么区别呢。“只转发不评论”也是对于发布者的一种保护机制。
 
网上流传的一张趣图,形象地表达了国内外网站的区别。我们只截取其中的两句话,Twitter是“我要上厕所”,而新浪微博是“围观名人上厕所”。这也是国内众多主流微博的写照。


 
中美网站差异
 
“评论”稀释了“转发”的浓度,降低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播。普通用户当然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但粉丝众多的大号,显然可以忽略“评论”造成的损失,普通用户却不能。这意味着,评论机制无形中加强了拥有更多粉丝的大号的能量。
 
很早就有人注意到,在以45度角仰望的微博生态中,信息要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必须得到某些“信息节点”的关注和转发,甚至把这一观点当做研究成果写进微博营销的教材。回顾众多微博热点话题,虽然我们很难找到放大它的“信息节点”,但如果能有一个全知全能的观察者,一定会发现在某个时刻这条信息的传播量猛然暴增,节点就在那。
 
被人们反复提及的例子是一个敏感词,钱明奇在新浪微博待了半年,但却从未进入舆论中心。因为他的信息不重要么?因为他的信息没能通过信息节点。


 
45度仰角的微博生态
 
被热点话题和影响力绑架的Twitter
 
现在,再来看看Twitter吧。
 
根据Yahoo Research的调查,Twitter上仅0.05%的用户就吸引了50%的注意力。这个数据的意思是,如果把Twitter上所有人的“粉丝数”加和,由名人、品牌、媒体机构、热门草根账户组成的精英用户,占据了其中一半的粉丝数。
 
有趣之处在于,Twitter账户的粉丝数与其账户的影响力并不成简单的正比关系Lady Gaga的粉丝数最多,但她的Twitter影响力显然并非最大。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演艺明星能够在购买唱片之外的领域,给他们的粉丝施加更多影响。Yahoo Research在报告中为了强调名人用户的影响力,特别提及媒体账户发布的信息最多,但普通用户所接收的信息仅有15%来自媒体机构。但却忽略了在微博上,热点话题才具有真正有影响力和渗透力。而一个话题能否成为热门,却不取决于用户的粉丝数量和发言频率。
 
今年2月的一份研究报告统计了2010年秋季Twitter上1632万条信息,发现参与流行话题的微博约有69%是用户自主发布的,另有31%是转发自其它用户的原创微博。而这些原创微博几乎被22个主要账户垄断,这其中有16个账户是传统的主流媒体。


 
图表显示22个主要账户在流行话题中的影响力
 
复杂的图表背后,结论十分简单。这22个账户几乎主宰了Twitter上所有的热门话题,在参与这些话题的微博中,约有三分之一都是通过转发者这22个账户的微博。而传统媒体占据了这其中16个席位,其中不乏CNN、ESPN、路透社、华盛顿邮报等重要媒体。
 
这意味着Twitter虽然开放了一个自媒体时代,然后真正拥有媒体话语权的仍是传统媒体巨头。所谓的社会化媒体并不是传统媒体的替代品,而是一个过滤器和放大器,在这个过滤器和放大器背后,仍是传统媒体的高大身影,主宰着它的流行话题。
 
这真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结论,我们来到微博上,本以为可以开创自己的媒体时代,没想到说话的还是那些人。Twitter的“必须转发”系统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信息节点效应,它的账户影响力并不来自于“名人保护”,却仍然受困在传统媒体固有影响力的阴影之下。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你无法避开那些热点了。
 
每当有席卷整个Twitter的超级热门话题出现,就会有用户抱怨,怎样才能屏蔽那些不愿见到的话题。尽管我没有关注发布话题的账户,但我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正在热烈讨论那些话题,我的页面上就充斥着我不感兴趣的话题,冲散了用户真正关心的内容,而唯一的办法就是离线。
 
这又是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结果,Twitter的开放和自由本该让所有信息以平等的身份传播,却也正是它的开放和自由早就了避无可避的流行和热点。
 
媒体的宿命,螺旋上升的“后微博时代”
 
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以封面话题探讨了互联网时代新闻的未来
,认为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新闻业正在从大众媒体重返咖啡馆里的对话文化时代。有人借用一句大俗话来描述文中提及的重返咖啡馆,“螺旋上升的历史”。
 
没错,微博的出现也加速了这一过程。人们开始像过去在咖啡馆里口口相传一样,通过互联网跨越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新形势的口口相传。昭示了一个“后大众媒体”时代。同时,“后微博时代”也隐约可见了。
 
想象这样的场景。300多年前,人们通过口碑传播新闻,在咖啡馆里以对话的形式交流探讨。但随着交流的深入,由于人们学问经历的不同,对于问题的见解深浅也不同,有些人的观点会更具威信,他所传递的新闻也更加可信,有些人则慢慢降为听众。直到报纸的出现,新闻从双向对话变成了单向传播。
 
这样的场景与如今的微博何其相似。几年前,人们通过口碑传播新闻,在微博上以对话的形式交流探讨。但随着交流的深入,由于人们所掌握的资源和信息不同,对话题的掌控能力也不同,有些人的话语更具影响力,慢慢中心化,有些人则降为听众。这简直是媒体的宿命,从七嘴八舌慢慢变成少数人说多数人听。
 
互联网还让参与和争论更加容易,人们也许会认为,通过更广泛的参与能够加快分歧的弥合。然而,这却是个未有定论的议题。早在上世纪末,美国就有调查发现,互联网深度用户对民主党和共和党持中立态度的人的比例,明显低于普通用户。因为人们往往会带着有色眼镜筛选信息。
 
自媒体和大众媒体是传播界永恒的矛盾;就像新闻要传播就得“必须转发”,新闻又要讨论就得聚合评论;一方面要以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另一方面又要形成中心才能壁立千仞。唯有在所有矛盾中寻得到微妙的平衡,才是最佳的媒体环境。
 
至于眼下的微博,影响力版图基本已尘埃落定,它在宣告“后大众媒体时代”到来的同时,也已经形成了新的传播中心,可以看到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依然强劲,同时也加入了新生的力量,预示着一个“后自媒体时代”。而重要的是,留给后来者的空间,似乎已经有限。想要争夺影响力的版图,最好的时光一去不返了。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