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早一点看到这样的教育海报,我们的成长会不会有所改变?看完这组海报后竟生起了这样的想法。 最近有八张 1952 年的教育海报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右下角标有“上海新亚书店出版社”,褶皱的痕迹配以明亮的蓝绿底,繁体字和简单的插画搭配很像书本中会出现的内容。都说解放那时的教育思想一定是落后保守的,可谁知这有些陈旧的海报上每一张所呈现的观点却是令人意外的开明,足够引人思考。 孩子们应该如何处事?应该如何把握情绪?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如何认识生和死?甚至是如何以更合适的方式应对孩子所好奇的“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些文案看起来得心应手,却意味深长。时至今日回头去看这 60 年前的教育理念,每一句都是人生最简单质朴的哲理,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回味起来还真的是有几分意思。 同情和爱护婴儿在母亲的怀抱里, 可获得最宝贵的安全感。 鼓励小朋友热爱动物, 发挥同情心, 滋养正常的情绪。
是啊,在孩童时期得到父母长辈足够的爱,小孩才会像受到阳光的滋养般变得乐观积极。一句“滋养正常的情绪”正中下怀,喜怒哀乐都有它的归处。 情的发育-父母之爱子女不可溺爱, 也不可不爱。 失去了爱, 性情暴躁,体罚责骂, 不是教育。 适度的爱护儿童身心健康, 像花草得了雨水阳光一样, 欣欣向荣。
字字真切,客观中正,把儿童的身心健康比喻成受到滋润的花草朴实而贴切,我们都是大自然的一员,悉心浇灌内心的一草一木听起来本就应该如此。 关于生的问题妈妈:弟弟是怎么来的? 妈妈:我是哪里来的? 这时正好是性教育的机会, 不可捏造故事欺骗儿童, 可以用小猫、小狗、小鸡的比喻来解释生育的事实。
还记得小时候追着妈妈问,妈妈我是哪里来的啊?妈妈总是回答:看到家门口垃圾桶有一个小孩就顺手捡回来了。而且回答的时候还振振有词,还好将信将疑没当真。 关于死的问题儿童对于死人会害怕,或借问 到关于死亡的问题, 你可以依照他的智能把事实告诉他。 并可作比喻说: 花草会死, 小鸟也会死, 死是生命的停止。
对于死这样一个有些严肃深刻的话题,用小孩易于理解的花草和小鸟来具象描述,死亡并不可怕,只是生命的停止而已。好奇如果从小被教育死只是大自然的循环,是否长大在处理问题上会更为淡然理智呢。 勇敢与害怕破皮出血不喊痛, 从小要有勇气。 不要让他怕高或怕走狭板。 不要让他怕黑暗。 不要让他畏缩不劳动。
不怕高,不怕走狭板,不怕黑暗,不怕劳动。突然觉得特别正能量。 嫉妒与公平妈妈抱弟弟, 哥哥哭闹着, 要独占, 要求偏爱。 爸爸同样地喜欢弟妹,从来不偏心。 你切瓜,要平均; 切了后,我来分; 大家公平,才不嫉妒。
人生来追求平等,“你切瓜,要平均;切了后,我来分”这么一个简单的场景却暗示着微妙的本能心理。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事情是否也能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 发展想象力儿童富有想象力, 有时虚构故事。 一个三四岁的儿童说: 我家里有架大飞机,他是在说谎吗?并不是说谎。 图画 — 可以表达他的想象力。 积木 — 可以建设性的利用他的幻想。
虚构一个故事是说谎吗?这是想象力。在小时候我们的脑海中会有产生很多天马行空有趣的事物,在小朋友的画作中你总会发现惊人的创造力。而长大了之后我们反而竭尽全力去寻找想象力,想尽办法挖创意。若是这样,也许可以先回到自己的内心,试试看虚构一个故事吧,不论好坏。 好奇心并非破坏小孩并非有意破坏, 只是想看看东西撕破后,是什么样? 给他一种替代物,让他去满足好奇心。
深得感触的一段文案,之前有一位艺术家说道:我们应该要向小孩学习,他们保有的好奇心是那么难能可贵。中国应试教育有时容不得学生的半点“不合规矩”,“不按常理出牌”,这间接磨灭了我们日渐消退的好奇心,注重成绩而忘记了对这个如此之大的世界保有求知的动力。不要斤斤计较一举一动,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吧。 如同我们生活的为人处世,半点不顺心就好像遇到了死路忘记了其实我们都会转弯,这条路不行换条路试试看。带着好奇心去过日子,也许会变得更轻松一些。 这些海报和文案所揭示的本身是教育的常识,但对于成年的我们来看这些图片仍有着人生的启迪作用,我们从小也许并不是这样被教育的,但有时那些看似说不尽道不明的人生课题其实有着最简单,显而易见的自然道理。 - END - 数英网(digitaling.com)是中国顶级数字业界平台,探讨品牌营销、市场传播、广告创意设计等。 原文链接:http://www.digitaling.com/articles/30880.html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