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机、摄影机、海报、胶片、电影票……在这里,这些个老物件一件件摆在眼前。崔永元和他的伙伴们在乐此不疲地找寻、收藏。但对于私人电影博物馆日后如何维持生计,他并没有考虑太多。与众多私人博物馆无法生存,最终遗憾关门的窘境不同,对于这样一个名人来讲,他的那些圈子、名声让他根本无需担心这些。新晋私博馆主崔永元还有了一份责任在肩:“活不下去的私人博物馆,来找我”。 收纳光影传奇 很多人知道崔永元热爱电影,要从2002年崔永元的《电影传奇》开始。“这档节目涉及电影208部,再现了150部老电影中的600个场景。”那一刻起,小崔萌生了给自己多年来收集的电影藏品一个公开展示的机会。“但是只是想找一个场所,把我收集的关于电影的藏品拿出来,和爱好电影的朋友们一起欣赏,分享我们共同的快乐。不过当时没有想到要建私人博物馆,最初要建一个办公室、茶楼一样的地方,大家随便一些。”随着藏品的增多,小崔有了建造私人博物馆的想法。 “场地是非常大的坎儿。”说起筹备私人电影博物馆遇到的问题崔永元感叹,“万通的老总冯仑知道我的想法后非常感动,特别支持我。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场地,就是他无偿提供给我的。”这个地方就是“新新小镇”,是北京怀柔边上一个别墅区,崔永元把冯仑的名字写在了博物馆二层要感谢的人中的第一位。 “人间趣事都能叙说传奇,天下文化皆可演绎电影。”在博物馆门口,挂着这样一副对联,门楣写着“电影传奇馆”。“博物馆和这里其他的别墅比起来有点其貌不扬。”同行的人中有人说道。如果在门口遇到小崔,他总是会开心地说一句:“这块牌匾是由惹琼巴活佛亲笔题写的。” 在电影博物馆,他尽全力搜集着一切与电影有关的老物件。“这是我最得意的宝贝。”崔永元指着一款放映机,上面印着型号“松花江5565”。崔介绍,这款放映机全世界只有14台,其中12台在阿根廷,他也是偶然机会去生产厂才得到的。从上世纪30年代带着包装盒的日本手摇放映机到一个盘可以放两部电影的“松花江5565”,馆中的放映机涵盖了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内外各种型号。 崔永元不少圈内的朋友也把自己的收藏赠送给了他的电影博物馆,其中有伪满洲国时期的“满洲映画”化妆师使用的化妆盒,也有电影《刘三姐》、《平原游击队》的创作手稿。“展品中有我的初稿也有最后的成品,甚至连当时的草稿都有展览的空间,让我重温起当年创作的困难、失败、喜悦。”八一电影制片厂老美术师寇鸿烈很激动。 在博物馆对外手册上,写着“免费开放”。这个私人电影博物馆为公益性质,共收藏1000多部电影拷贝、160多种电影放映机、40多种电影摄影机以及千余张电影海报。馆中收藏的这些“宝贝”,算得上一部电影发展史,是崔永元和电影爱好者的心血凝集。 博物馆连锁梦 小崔为建这个博物馆花费了大量心血,但他决定免费对公众开放。“投入和回报怎么计算,怎么才能长期运行下去?”崔永元总是笑言自己数学很差,算不清数,对这个数字他没有概念。“确实投入了大量经费,比如很多电影人捐赠的大物件,得自己去运。”“这些人都很懒,只管捐不管运。”崔永元说,引发了全场的笑声。 崔永元首先感谢的是他那些朋友,设备都是热爱电影的朋友们一点点凑起来的。“这个馆有650平方米,冯伦免费让我们使用,而旁边的别墅,一栋也得1000多万元。再比如这里的灯光,是做奥运会鸟巢的那个团队完成的,没有收取费用。如果算下来,至少也不低于100万元。” “博物馆日后怎么经营?还靠朋友吗?”我问。“现在的成本水电等每个月不低于4万块。”崔永元坦陈,经营的事自己不太懂,先建起来再说。一个画家朋友跟他说,“没事,你就办着吧,不够用了,就拿我的画放到拍卖会上去。” “办博物馆不为赢利,不为了挣钱。”但崔永元也想得很清楚,“也不要因为没钱,就让电影博物馆垮掉。这就不叫文化产业了。还是需要当成文化产业来经营。”崔永元说,他希望有能力的人士加入这个团队,把经营做起来。 “能卖的就是重新做的印刷品,藏品不能卖。一层我们也希望能够延续的做一些沙龙。”崔永元特别说道,现在做私人博物馆很难,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文化产业政策扶持,“政府应该在行动上扶持,现在一出来干事,就有很多人出来阻挠,不是好氛围。” 崔永元的梦想是电影博物馆未来能够建成一个连锁的博物馆,在北京不少于5家。“有麦当劳的地方,就要有电影博物馆。如果永远不收费,就得跟李嘉诚先生合作。”亲自担当讲解员的崔永元保持着自己一贯的幽默风格。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