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2月29日挂牌成立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剧中心”)便再无任何消息传出。事实上,在平静的外表下,转企改制过程中的剧中心内部可谓风起云涌。记者日前获悉,剧中心已基本完成改制方方面面的工作,全员竞聘上岗工作正在进行中,并计划于年底整体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有望吸收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对于今后的发展规划,新上任的剧中心总裁薛继军表示,“民营公司能做的我们也能做”! 新公司架构: 四个分公司+两个子公司 著名导演金韬是原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一级导演,他执导了《长征》、《井冈山》等优秀电视剧,也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之一。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他如今将面临一项全新的“任务”——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竞聘上岗。去年12月29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整体转制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这家已有26年历史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开始转向企业化市场运营模式。 其实,这已经不是金韬第一次面对转企改制,他正是在全国电影制片厂改制的大潮中,从长城电影制片厂调入剧中心的。那段经历,让金韬一听到“改制”两个字就“有点抖”。“当时电影制片厂改制的结果是这些制片厂都不存在了,把电影导演都改成电视剧导演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电视剧卓有成效的导演多是从当时的电影导演改制而来。电影导演人才甚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不夸张地说,剧中心的转企改制经历了8-10年的过程,几经上下,众说纷纭,改制的道路举步维艰。”金韬还记得2001年调入剧中心时,剧中心就曾专门派人到各个电影制片厂取经,研究由国家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化的经验和教训。“我曾经参加过剧中心的改制研讨会,会上的焦点主要是人员的待遇会不会变化,创作上的自由度将会如何,那些为电视剧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老了谁来管。” 现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的薛继军是去年10月才调到剧中心的,他把转企改制看得很清晰,“改革最主要是解决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益的再分配问题,而这两点都跟人有关,改制最终都会改在人头上,当然这也是最难的”。 据了解,改制前的剧中心有在编人员200余人。虽然队伍庞大、人员结构复杂,但剧中心的改制历程可谓快速和顺利。用薛继军的话说,挂牌成立5个月后,“现在我们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转企方方面面的工作”。 薛继军表示,剧中心将代表中央电视台整合全台的电视剧制作力量,国际电视总公司所属的中视影视和其他相关的电视剧制作队伍将会整合到剧中心旗下。到今年6月底前,剧中心将会成为中央电视台惟一从事电视剧制作的企业。届时,公司将有四个分公司和两个子公司,分公司有第一、第二、第三制片分公司和技术制作分公司,两个子公司原本属于中央电视台的涿州影视基地和另一个制片子公司。 人员安置: 按原待遇退休+全员竞聘上岗 “在人员安置上,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比较顺利和快速地完成了这个阶段,原来剧中心事业编制人员有200多人,现在只剩下100多人。”薛继军表示,在令所有转企改制单位“头疼”的人员安置问题上,他们采取了分类安置的方式,有些利用央视的特殊性给予安置,有些转换身份,有些实行签约制。 剧中心内部工作人员透露,因为单位性质特殊,剧中心的许多退休职工都是自从有电视剧开始便为这个行业做贡献,并且业绩卓著,转企改制后,这些退休员工是否也转为企业制管理,他们的待遇是否会发生变化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而此次剧中心在人员安置问题上,首先就确定了这样的老同志还按照原中央电视台的待遇执行。 对于没有退休的人员,剧中心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员安置措施。“凡是年龄在55周岁以上、有30年以上工龄,且在剧中心工作满一定年限的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退休,退休后,仍然按照中央电视台的条件待遇对待。”该内部工作人员表示,这样做最大的目的就是调整好剧中心的生产关系,最大程度解放生产力和创作力。“符合条件的每个人,无论是搞创作、搞艺术、搞管理还是搞生产的,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等情况考量自己适不适合在新的环境下工作。” 此后,剧中心又按照事业转企业的需要,进行全员竞聘上岗。“包括总公司副总以上的人员,都要经过竞聘,由艺术专家组等打分通过后才可以上岗。”该内部工作人员表示,其他人员如果想更换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可以通过这次竞聘实现。截至上周三,中层领导已经完成竞聘,接下来将进行一轮专业人员的竞聘上岗。对于那些符合退休条件却选择继续竞聘工作的人员,如果没有竞聘成功,本月20日还有最后一次选择退休的机会。 “原来我们中心有的人全年都不在中心上班,也不给中央电视台拍戏,却每年照领工资,现在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了。”金韬也表示,此次的人员安置既不一刀切,也不再养闲人,这令大家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通过竞聘上岗、双向选择的方式,更好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潜力。 与导演委员会“双向优先”合作 “尽管现在新公司的架构已经完成,但如何进行优势资源的整合挖掘和利用,仍然是改制后所有人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金韬表示,剧中心的改制方案可算是电视剧产业模式改变的成功经验,但改制历程才刚刚开始。 上周二,一向低调的剧中心挂牌后首次面对公众,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双方约定,剧中心将每年对导演委员会优先提供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而导演委员会将每年优先向电视剧中心提供10-20部优秀的剧目并首选与剧中心合作。剧中心曾制作过四大名著、《唐明皇》等多部经典电视剧作品,导演委员会则拥有郑晓龙、胡玫、赵宝刚、高希希、唐季礼、杨亚洲、康洪雷等205名国内优秀导演,二者的合作被喻为“国家队”和“专业队”的强强联手。 导演郑晓龙更是用“联姻”来形容双方的合作。“我1992年跟剧中心就有过一次非常美好的合作,拍摄了《北京人在纽约》,这是中国电视剧第一次从银行获得贷款,总共150万元,最终我们不但收回了投资还略有盈余。”郑晓龙说,剧中心的专业性和其背后强大的中央电视台播出力量,都对他们有巨大帮助。“《北京人在纽约》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此前我们拍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都是赔钱的。” “这种联合对大部分导演有很大帮助。”导演赵宝刚表示,现在90%的导演是被动的,需要别人来找,导演委员会与剧中心的合作也给了导演主动权。“如果导演有题材,没有钱,就可以找剧中心合作。如果完全从经济角度考虑,卫视给的价格会高不少,但央视有它的好处,回款快、文化影响力大。” 在剧中心和导演委员会的首次电视剧创作规划会上,不少导演都提出了希望合作的项目,如导演金韬参与创作和前期筹划的一部革命题材电视剧、导演阎建刚的《赵氏孤儿》和现代题材电视剧《我不是妈妈》等。 转企改制后的剧中心为中央电视台台属、台管、台控的独资公司,除将继续使用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品牌外,同时也挂牌成为国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制作基地。“因为中央电视台的特殊地位,可能革命历史题材或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更容易跟剧中心合作。”郑晓龙等导演也认为,“国家队”需要的一定和地方需要的不尽相同,意识形态仍将是剧中心选择投拍项目最看重的一点。同时,他们也希望导演与剧中心之间是一个平等的、市场关系的合作。 与此同时,剧中心也表现出与导演委员会进一步深度合作的意愿。“我们还将为有志于与我们一路同行的导演打造不同的平台,比如进行资本意义上的合作、联合成立公司等。”薛继军表示。 发展规划: “民营公司能做的我们也能做!” 薛继军表示,剧中心将来制作的电视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继续为央视提供影视作品;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播出平台制作生产电视剧。从选题标准来说,“国家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制作基地”的牌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剧中心任务的界定,这类作品仍然是剧中心生产任务之一。除此之外,剧中心也会生产观众喜闻乐见的多题材电视剧。“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电视剧,我们都将按照商业化进行运作。” 调入剧中心任总裁之前,薛继军一直在科教电影制片厂工作,出品了《圆明园》、《玄奘》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纪录片,“纪录片属于边缘产业,在纪录片产业化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有益尝试”。在薛继军看来,企业的产业化是有共同性的。 “在今年年底以前,剧中心将会整体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薛继军透露说,剧中心改制变成企业后,在社会资源整合方面将变得更加灵活,剧中心会与行业内外,或在产业链角度与其相对靠近的企业联合组成更具竞争力的股份制公司,民营和社会资本都有可能介入。今后,剧中心还会进一步与资本市场对接。 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剧中心十分谨慎。“对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相当于找对象,我们是开放的,但不会轻易选择合作伙伴,一定会精心挑选。”薛继军表示,目前,剧中心正在进行包括有形资产、净资产、无形资产等各项内容的自身整体评估。“跟别人合作前要告诉别人自己有多大体量、合作希望拿出多少股份、是溢价还是采取其他方式,这些都是通过整体评估得出的。” 按照转企改制的方案,转成公司的剧中心除以电视剧为主业外,还将兼营电影、动漫、电视栏目等业务,并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我们可能会关注下游的出版领域、平行的电影、动漫领域,会选择行业内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此前的从业经历令薛继军意识到电影同样是一个高危产业,因此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小心求证。目前,剧中心已经在与其他单位洽谈一些电影项目。 在与新媒体的合作方面,剧中心也有自己独到的考虑。薛继军表示,电视剧肯定是视频媒体中最重要的部分,剧中心拥有丰富的电视剧资源,对于老版《三国演义》、《努尔哈赤》等影片可能会进行改编后在新媒体平台播放,也有可能为新媒体量身创作一些新的作品。此外,剧中心还有意与门户网站结成合作伙伴。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