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浅析都市报教育新闻的目标与定位

来源:中国记者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17日 15:19 

    教育作为民生新闻,与千家万户的联系最为密切。都市类报纸在教育新闻领域里,承载着很多功能,除了做好日常的动态新闻报道外,更应该主动出击,抓住每个阶段老百姓所关心的,不断加强民生类新闻的服务功能。

  一些教育报道缺乏“大教育观”

  1.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事情。

  当下,很多家长往往认为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就会找老师找学校,记者也往往会把目光盯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上。

  现在不止是学校,很多教育专家、社会学家都在给大家灌输一个理论,那就是教育不止是学校的事情,也不单单是教师的事情,更多的还有家庭、社会各方面的责任。

  也只有拥有这样的“大教育观”,才能给我们树立一种新观念、创造一个新思路,才能把教育事件看透,不被教育系统的小教育观框死。对于教育记者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精彩的教育新闻,才能时刻记得教育新闻并不是教育政策的简单发布,更不是校园新闻的简单报道,而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再开阔一些视野,眼光再放远一点。

  2.教育新闻缺乏深刻的启示意义。

  都市报采写的稿件较为“快餐式”。采访和写稿的时间都比较紧张,记者也相对浮躁,对事件的报道,一般是就事论事,缺乏深度。但是这样浮躁的社会风气肯定会对读者产生影响。



  都市报如何发挥优势

  1.唱好四季歌,做深、做透音调平凡的常规新闻。

  教育新闻,很多人认为是一曲音调平淡的“四季歌”,常常围绕着开学、考试、放假而发生。的确,在教育领域里,大多是非事件性的,很难出现关注度高、吸引眼球的题材,更多的则是政策性强的常规新闻。

  如何加强这类新闻的服务性,做深做透,让读者读了浅显易懂,需要动不少脑筋。2008年12月,浙江启动了“分类测试、分批选拔”操作模式的个性化高考,方案出台第二天,《现代金报》就用整版篇幅进行了详细报道。

  因为这个政策可以说是全新的,特别是报考不同层次院校的考生不再用同一张考卷,并且填报志愿也不再是同批进行。所以《现代金报》当时就约请了相关负责人做客新闻会客厅,专家对政策进行全面解读。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了难懂的政策,并从考生和家长的角度出发,搭建了一个与权威专家沟通的平台,回答他们最想知道、最希望明确的问题。

  2.注重细节,强化特殊时期教育新闻的服务功能。

  五月之后将是教育记者最为忙碌的日子,因为相继有高考、中考,教育新闻报道尤受关注。如何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好服务性报道,《现代金报》从创刊以来,就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并且每年都有新的创新与进步。



  记得“家长学校”开办初,报社总会选择场地比较小的教室,因为怕来的家长太少,场面会不好看,但是后来发现,担忧是多余的,很多家长在教室里站着听课。

  后来,每每开办这样的讲座,我们都会选择300—500人的大会堂,让更多家长能够安心听讲座。此外,还积极利用报网互动,邀请老百姓关注度高的学校校长来到视频直播间,邀请营养师、心理专家在网上面对面地解决老百姓的疑问和难题。

  我还记得一个细节,在考生提前踩点的那天,我们总会看到考生或者老师拿着我们的报纸,在考点前核对报纸上刊登的公交路线这一服务信息。

  但话说回来,对于越来越成为热点的中考、高考,报社依然要掌握好度,做到不炒作、不渲染,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有的态度。

  3.反应迅速,服务意识与系统报道结合。

  很多教育热点、难点是需要关注、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媒体不应回避,更不应“隔靴搔痒”,而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把握切入的主动权,不仅速度要快,还要讲究系统性。

  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社会上对大学生求职问题非常关注。

  对此,《现代金报》在2009年4月大学生尚未离校前,组织记者深入高校调查,并采编了《离毕业只有两个多月了,宁波部分高校签约率仅在4%-20%》,报道以点带面,深入采访了毕业生,写出他们的彷徨和忧虑,并且以更缜密的分析,一方面揭示了当年经济困难的总趋势,另外一方面也暗示了大学生个体差异是就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后来,又围绕这一问题发表了《求职者“挑肥拣瘦”,招聘企业很伤脑筋》和《饭碗不好找,不妨先就业再择业》两篇报道,进一步强调了毕业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在分析同时,也发现很多时候招聘和求职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所以也不忘做服务。报社通过热线报名、报网互动的方式,广发英雄帖,最后70多家用人单位报名参与招聘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集团企业。又联合宁波大学,在学校搞了一场专场招聘会,期间我们采写了不少现场报道,并且编制了金报特制“应聘必胜秘笈”,通过一个个案例让毕业生从中受到启发。最后,在《现代金报》登记的5成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这一系统报道,时间跨度超过半个月,强度很大,效果也非常显著。

  4.正确导向,对社会上的不和谐教育观念加强指导。

  就目前的教育而言,学校教学、招生都逐步走向正轨,教育新闻的氛围也相对和谐。但是对这个涉及到观念、经济、政府、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还是有很多不正常现象。

  比如择校,比如说上幼儿园难的问题,记者采写了《250个幼儿争抢50个入园名额》,从一位孩子家长的无奈切入,从政府公布的材料里整理出政府这几年用于学校教育的资金数额,最后提出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的观点,引发了“入好园,咋就这么难?”的思考。一方面呼吁政府要重视学前教育,一方面正确引导家长要理性对待所谓的名校。

  再比如每年寒暑假,大家都会关注培训班热问题,《暑假“衔接班”很热 其实不上也罢》就是在教育部门不断推行幼小衔接、中小衔接过程中,社会机构开办的衔接班愈演愈热的情况下,记者深入采访,不仅接触了家长、学生,还采访到办学机构,听了他们众多想法。面对不想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我们理解;面对张口就是因市场需求才开办衔接班的办学机构负责人,我们也理解。但是听到众多教育专家提出反对上衔接班的观点后,认识转变了,这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对学生的学习也非常不利。

  今年3月,宁波象山籍一名会写文言文、会说多种语言、活动能力极强的初三学生向效实中学校长自荐,因为从现行招生体制看来,他只能通过跨区域招生进入该校理科实验班,但他偏偏对理科不感兴趣。自荐信让校长陷入两难,一方面打心底欣赏这个学生,一方面自己又没有权力开这口子。于是我们刊发了《爱竖大拇指的初三男生能用一封信敲开效实大门吗》这一报道,大胆提出了假设。这时报社就是需要有自己的观点,记者应该对新闻事件有正确的认知。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