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的爆炸案让人们看到了在这种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的能量,不仅是传递消息,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渠道。一些社交媒体还特别推出了一些活动来缅怀这次事件,比如Facebook推出的将头像背景改为法国国旗等等。然而这些正能量功能究竟给大家带去了多少的正能量呢?或者说有了这些功能,真的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正能量吗? 社交媒体成为民众情绪的宣泄出口 无论是Facebook还是国内的微博,在发生社会事件后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民众意见的展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民众尽情的发表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2009年的“阿拉伯之春”发生后,Twitter掀起了更换头像活动,超过200万用户迅速将头像更换成了绿色支持抗议者。在国内,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后,微博推出了祈福图标,具体参与人数没有统计数据可以显示,然而经历过这个阶段的人应该有印象,点开微博后满篇都是红蜡烛。 显然,社交媒体已经不仅仅是消息快速传递的作用了,更是一个民众情绪的宣泄口。这种宣泄通常是显示的一种人性,即对弱者的同情。然而这种同情是否具备效率,是否正确呢?不妨再来看一个案例,今年大热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从一开始集体对打人者的声讨到最后剧情的突然发转,期间虽然前期有人对女司机被打原因提出了质疑,然而已经被道德绑架的民众迅速将这类人给踢出局了。直到剧情反转后,又大范围的出现了“该被打”的声音。从这里可以看得出,社交媒体本身并不具备所谓的“正能量”属性,知识民众意见一个单纯的宣泄出口。 对民众情绪进行引导也没用? 然而不同的看法是,有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上的情绪是会传染的,无论是看到正能量还是负能量,都会传染给关注者。2010年的美国选举出现了选民积极性低,放弃投票人数剧增的尴尬局面。但是当Facebook为了鼓励大家进行投票的时候,推出了一项功能,即可以看到你周边的人是否进行了投票,由此人们之间形成了互相监督的关系,谁没有投票或许就会被攻击。预想中投票人数应该大幅上升,然而在Facebook上却出现了“弃票党”,支持者还不在少数,因为他们不想被Facebook上的言论绑架,所以最终并没有让弃票人数减少。 而另外一个案例是轰轰烈烈的同性恋婚姻运动,支持者可以“点亮”自己Facebook里的红等号,结果形式一片大好,大部分人都点亮了红等号。然而真实情况如何呢?据知名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不少人是看到身边朋友都点亮之后选择了点亮,对于同性恋是否合法的判决结果他们并不在意。最后的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当你在社交媒体上的8个朋友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那么就会影响你选择做相同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到社交媒体上显示的某种数据并不代表人们心里的真实想法,只是一种惯性在作怪而已。 当我们理性对发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每一次群体事件进行分析后,就能发现社交媒体推出的一些正能量功能仅仅只是一个游戏、一个玩具,对事件的推进作用也极为有限。因此社交媒体真正有意义的还是对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对事件的完整记录。更多广告行业观点请继续关注媒体资源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